產品分類
-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
- 提供實驗環(huán)境的設備
- 分離樣品并處理設備
- 對樣品前處理的設備
- 處理實驗器材的設備
- 保存實驗樣品用設備
- 計量儀器
- 培養(yǎng)孵育設備
- 基礎通用設備
- 通用分析儀器
- 樣品結果分析
- 1. CO2培養(yǎng)箱
- 2. 動物細胞培養(yǎng)罐
- 3. 封口用
- 4. 發(fā)芽箱
- 5. 孵育器
- 6. 發(fā)酵罐
- 7. 恒溫槽、低溫槽
- 8. 恒溫恒濕
- 9. 培養(yǎng)箱
- 10. 培養(yǎng)架
- 11. 人工氣候箱
- 12. 水浴、油浴、金屬浴
- 13. 搖床
- 14. 厭氧微需氧細胞培養(yǎng)設備
- 顯微鏡
- 電化學分析類
- 其他
按專業(yè)實驗室分-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細胞分析儀
- 2. 細胞培養(yǎng)用品
- 3. 細胞融合、雜交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動物呼吸機
- 2. 動物固定器
- 3. 仿生消化系統(tǒng)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tǒng)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jiān)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計數儀
- 2. 水產品質安監(jiān)測
- 3. 水產品檢測試紙
- 4. 水產品檢測藥品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jiān)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yè)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huán)境監(jiān)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我國基礎研究水平上升 還需更寬松環(huán)境
[2013/1/23]
大獎難得!這是今年國家自然科學獎頒布之后,很多人的感嘆。
今年國家科技獎頒布,國家自然科技獎一等獎又一次空缺,距離2009年《中國植物志》編研組斬獲該獎,已有4年之久,這也是該獎項自2000年以來第9次出現空缺。人們往往將自然科學獎,看作是我國基礎研究水平的象征。也因此,這個獎項就具有了特別的“含金量”。
需要多一點等待的耐心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作出重大科學發(fā)現的公民,這些重大科學發(fā)現必須符合三大標準:前人尚未發(fā)現或者尚未闡明、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得到國內外自然科學界公認。
回顧曾經的獲獎項目,無不體現出這樣的特點:取得的成果前所未有,科學價值震驚國內外。2003年度獲得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項目是“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fā)”,它耗時20余年,在世界上首次證實了幾乎所有的動物祖先都曾經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被《紐約時報》評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fā)現之一”;2009年獲得自然科學一等獎的《中國植物志》更是“規(guī)模宏大”,它耗費了80年的時間,耗盡了四代科學家的心血,作為植物的“戶口信息”,這一類書的編纂極為艱巨繁雜,世界上許多國家至今仍未完成。
從這些曾經的獲獎項目可以看出,能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項目,都耗時極長。
這也是基礎研究領域最大的特點,對于這一點,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也有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我國獲得自然科學獎的課題,平均出成果的時間為14年,這樣的特點讓基礎研究要出成果就必須有“鐵杵磨成針”的恒心和毅力,因而也讓基礎研究出成果的幾率降低。對此,今年的獲獎代表吳衍記深有感觸:“基礎學科是‘硬骨頭’,需要花費時間并要經歷長期沉淀,能做出成績的速度就更慢一些。”
基礎研究水平穩(wěn)步提高
如果能摒棄對第一的偏執(zhí)追求,就會看到自然科學獎獲獎項目的數量每年都有很大增幅,2009年,自然科技獎的獲獎項目有28項,2010年30項,2011年36項,而今年的數量則增加到41項,增幅達到13.9%,其中生命科學、納米科學領域的成果分別占獲獎項目總數的19.4%和22.2%。
對于這一點,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主任鄒大挺認為,近年來,我國自然科技獎獲獎數量不斷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基礎研究水平的提高。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數據統(tǒng)計,2011年中國發(fā)表在國際主要科技期刊和重要會議上的SCI論文共15.7萬篇,占世界SCI論文總量的12.49%。按照國際SCI論文數量排序,我國保持了2006年以來的名次,居世界第2位,僅次于美國,領先于英國、德國、日本和法國。
這與近年來對基礎研究投入增加不無關系——2011年全國用于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達到411.8億元,增幅達到26.9%,而主要支持基礎研究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10年來經費的年均增長率超過27%,2012年更是獲得國家財政撥款235億元,這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陳宜瑜感嘆不已,連稱“基礎研究的‘春天’已經到來。”而今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孫鴻烈院士也認為這幾年“基礎研究的投入上去了”。
基礎研究還需更寬松環(huán)境
當面對今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為何會空缺的追問時,很多專家都表現得很淡定,他們甚至認為空缺未必不是好事。“寧缺毋濫,這說明要求高,其評選是與國際水平在同一標準線上的。”陳宜瑜說,他也是今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獲得者。
盡管大家認為應該耐心和寬容。但他們也承認這種缺失說明“基礎研究的量上去了,但還沒有質的突破”。究竟該怎么做才能讓基礎研究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孫鴻烈院士認為,基礎研究有些領域集中度不高,需要在有發(fā)展苗頭的前沿領域進行由上而下的組織。
陳宜瑜分析說,有些項目原本應該整合在一起研究,但由于受到年度考核等評價指標的影響,存在一些將大課題拆分,以便于分期“交差”的現象。他還舉例說,我國某些基礎研究領域出現了很好的研究態(tài)勢,但才露出一點苗頭,科研人員就搶發(fā)論文,結果反而被其他國家跟蹤反超。“可惜的是太急于求成,有時基礎研究積淀一下,反而能走得更遠,更完美。”
今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獲得者、兩院院士鄭哲敏認為,應該給予基礎研究更寬松的環(huán)境,能讓這個領域充分發(fā)揮“自由探索”的精神。
今年國家科技獎頒布,國家自然科技獎一等獎又一次空缺,距離2009年《中國植物志》編研組斬獲該獎,已有4年之久,這也是該獎項自2000年以來第9次出現空缺。人們往往將自然科學獎,看作是我國基礎研究水平的象征。也因此,這個獎項就具有了特別的“含金量”。
需要多一點等待的耐心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作出重大科學發(fā)現的公民,這些重大科學發(fā)現必須符合三大標準:前人尚未發(fā)現或者尚未闡明、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得到國內外自然科學界公認。
回顧曾經的獲獎項目,無不體現出這樣的特點:取得的成果前所未有,科學價值震驚國內外。2003年度獲得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項目是“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fā)”,它耗時20余年,在世界上首次證實了幾乎所有的動物祖先都曾經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被《紐約時報》評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fā)現之一”;2009年獲得自然科學一等獎的《中國植物志》更是“規(guī)模宏大”,它耗費了80年的時間,耗盡了四代科學家的心血,作為植物的“戶口信息”,這一類書的編纂極為艱巨繁雜,世界上許多國家至今仍未完成。
從這些曾經的獲獎項目可以看出,能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項目,都耗時極長。
這也是基礎研究領域最大的特點,對于這一點,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也有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我國獲得自然科學獎的課題,平均出成果的時間為14年,這樣的特點讓基礎研究要出成果就必須有“鐵杵磨成針”的恒心和毅力,因而也讓基礎研究出成果的幾率降低。對此,今年的獲獎代表吳衍記深有感觸:“基礎學科是‘硬骨頭’,需要花費時間并要經歷長期沉淀,能做出成績的速度就更慢一些。”
基礎研究水平穩(wěn)步提高
如果能摒棄對第一的偏執(zhí)追求,就會看到自然科學獎獲獎項目的數量每年都有很大增幅,2009年,自然科技獎的獲獎項目有28項,2010年30項,2011年36項,而今年的數量則增加到41項,增幅達到13.9%,其中生命科學、納米科學領域的成果分別占獲獎項目總數的19.4%和22.2%。
對于這一點,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主任鄒大挺認為,近年來,我國自然科技獎獲獎數量不斷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基礎研究水平的提高。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數據統(tǒng)計,2011年中國發(fā)表在國際主要科技期刊和重要會議上的SCI論文共15.7萬篇,占世界SCI論文總量的12.49%。按照國際SCI論文數量排序,我國保持了2006年以來的名次,居世界第2位,僅次于美國,領先于英國、德國、日本和法國。
這與近年來對基礎研究投入增加不無關系——2011年全國用于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達到411.8億元,增幅達到26.9%,而主要支持基礎研究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10年來經費的年均增長率超過27%,2012年更是獲得國家財政撥款235億元,這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陳宜瑜感嘆不已,連稱“基礎研究的‘春天’已經到來。”而今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孫鴻烈院士也認為這幾年“基礎研究的投入上去了”。
基礎研究還需更寬松環(huán)境
當面對今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為何會空缺的追問時,很多專家都表現得很淡定,他們甚至認為空缺未必不是好事。“寧缺毋濫,這說明要求高,其評選是與國際水平在同一標準線上的。”陳宜瑜說,他也是今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獲得者。
盡管大家認為應該耐心和寬容。但他們也承認這種缺失說明“基礎研究的量上去了,但還沒有質的突破”。究竟該怎么做才能讓基礎研究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孫鴻烈院士認為,基礎研究有些領域集中度不高,需要在有發(fā)展苗頭的前沿領域進行由上而下的組織。
陳宜瑜分析說,有些項目原本應該整合在一起研究,但由于受到年度考核等評價指標的影響,存在一些將大課題拆分,以便于分期“交差”的現象。他還舉例說,我國某些基礎研究領域出現了很好的研究態(tài)勢,但才露出一點苗頭,科研人員就搶發(fā)論文,結果反而被其他國家跟蹤反超。“可惜的是太急于求成,有時基礎研究積淀一下,反而能走得更遠,更完美。”
今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獲得者、兩院院士鄭哲敏認為,應該給予基礎研究更寬松的環(huán)境,能讓這個領域充分發(fā)揮“自由探索”的精神。
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 楊經理 19811942171 微信同號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qū)先烈中路76號15樓B、C
電話:020-37636032、020-37618752、020-37611206
手機:18819137158
傳真:020-37618517
廣州研發(fā)中心:廣州市蘿崗區(qū)科學城瑞發(fā)路1號

